第四十二章 认真写作-《走进修仙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他面前放着两份书稿。每一份书稿都重逾百斤,文字之间灵光流转,几如法器。

    这就是“文宝”了,而且还是“真迹文宝”与“原作文宝”,多重加持,非同小可。

    第一篇,《试论<万法算藏>卷一算术篇中形式上不可判定之陈述及相关系统》。代表王崎正式从“平凡”走向“不凡”,决定他现在学术地位的一文。

    第二篇,则是《大·音·希·声》的第一章,也就是论述“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”的那个——他用来忽悠谪仙苟大宝的。

    这两篇除了篇幅接近之外,就真的没有一点儿相似之处了——而“篇幅接近”,也是王崎刻意选择的结果。

    但是……

    “怎么可能……”王崎低声道:“得到的文气总量,差不多……”

    两次获得的文气总量差不多。

    在文道的定义中,两篇文章都是“经部”,所值文气相仿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文道认定,这两篇作品的价值,基本一致。

    但是,这不可能啊?这两篇怎么能一致呢?

    “不……不不不。”王崎站起身,揉了揉眼睛:“换个思路,这么想。也就是说,文道的评判标准,其实并不是‘技术价值’,也不是‘易传播性’。”

    如果论“技术价值”,王崎可以肯定,毓族所有作品加在一起,也不如一篇《试论<万法算藏>卷一算术篇中形式上不可判定之陈述及相关系统》。

    现代计算机都是冯诺依曼计算机。而冯诺依曼架构是图灵机的工程实现。图灵机的出现,是关于“判定性”问题的思考。而阿兰·图灵的思考,都是建立在哥德尔的基础之上。

    只要仙盟没有放弃“信息化技术”这个大方向,那么它就必然被铭记。

    如果地球人不想放弃信息时代后一切科技成果,那么它就必然被铭记。

    所谓“永世传颂”,不外如此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时代的命脉。

    能在“实用性”上与这篇论文角力的东西,史上罕有。毓族的风花雪月?王崎不信。

    但是,这毕竟是专业论文。不是每一个码农都会去读哥德尔的原文。如果论“易读性”与“传播性”,那么身为科普文的《大·音·希·声》远胜前者百倍。

    两者并列,便能够说明,文道的评判标准,绝非“技术性”,也非“传播性”。

    其实想想也是。若论传播性,下里巴人的戏曲远胜经义。而这个世界依旧以“经义”为主导,就足以说明问题了。

    “那么,这两者所说明的问题,就很明显了……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